经营会计是独立核算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内部交易的导入,细分组织,分段经营,独立核算,从而使经营者告别难言之隐。
但很多企业家对独立核算的认识还很模糊,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下,什么叫做独立核算。
何为独立核算?
很多企业都希望员工可以打破原有部门的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从而使各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创造性。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不同事业部之间(或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或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日益困难,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也日益降低。
而大家都知道,这些部门之间明明是需要协同并且可以协同的,但事与愿违,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当把企业划分成一个个小组织(识别最小的利润单位),也就是将公司分为多个独立经营的利润部门,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让各部门间形成买卖关系(内部市场价值链),对最小组织以利润为目标进行经营核算,我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独立核算。
独立核算方式需要对各小组织其本身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独立的记账、算账。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环境,在理念和战略统一的指引下,把经营权下放到基层,实现量化赋权赋能,全员参与经营,自我决策,因而各个小组织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通过经营会计报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分析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实行独立核算方式的组织通常都独立编制计划,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是内部交易的结果,各独立核算单元由于内部交易的导入,将原来的成本管理调整为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关注,因此每个小组织有了利润核算及改善的依据。
独立核算的神器
对于公司整体的经营,如果不去抽取,在眼花缭乱的数据堆里,员工即便看了那些数据,也无从知道自己对企业利润贡献了多少。
同样,假设公司出现赤字亏损的话,员工看了也未必觉得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并且,要读懂财务报表里面的信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财务知识。一般员工基本上不能从那里读出什么信息。
从收集数据到做出财务报表,每个企业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即便能拿到一年一次或者半年一次出具的财务报表,实际上,那上面的数据已经是过去时了,因为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变化。
经营会计是通过内部交易机制,生成每个部门一张类似于家庭收支表的“结算表”。
即便是没有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也能非常容易地填写这张表。说是类似于家庭收支表,其实经营会计报表和家庭收支表的格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家庭收支表里面通常有收入、支出、剩余这三大项目,而收入和支出又分别有明细。
收入的明细有“工资收入”“其他收入”,支出的明细有“还贷款”“餐饮费”“衣帽费”“水费”“电费”“煤气费”“教育费”“医疗费”“娱乐费”“保险费”“税金”等。
家庭收支表的收入部分,就是经营会计报表的“总销售额”,支出部分就是结算表的“费用”,剩余部分就是“利润”。
独立核算的目的是“让所有员工都参与企业经营”。获取利润不只是经营者的责任,每个员工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收支,并对自己的责任利润负责。
为此,就需要把企业组织合理地划分成多个小的组织,并在每个小组织中安排一个人当领导,就像经营一家小公司一样来经营这个小组织。
这样,企业就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小公司组成的集合体。
但实际上,我们不能真正地去成立一些小公司。要设立公司法人,就需要在每个公司法人里面设置许多管理部门,这就会产生一些浪费。
所以要通过经营会计报表将每个独立核算小组织的经营情况量化体现出来。
每个自主经营小组织的领导者管理收入和支出,一边管理费用同时创造对内、对外的销售额,看每天、每月能做出多少利润,并时刻关注这个利润与计划目标之间相差多少。
每个组织成员也都要相互协助、集思广益,争取做到在降低费用的同时努力提高收入。
而这种做法在理论上,跟每家每户根据家庭收支表来经营自己的家庭收支是相通的。想让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就需要将经营变得简单易懂。
“只要能填写家庭收支表,你就能从事企业经营”,为了让各组织的绩效变得一目了然,经营会计里还可以采取另一种表现形式——“单位时间附加价值”这个指标。
单位时间附加价值=差额收益/总劳动时间
即便是组织的规模大小不一,其收益性也能够简单地进行比较。而且,单位时间附加价值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比如,某公司A工序做出100的利润原来需要100个小时,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和共同努力,现在只需要50个小时,那么他们的单位时间附加价值就变成了原来的两倍。
如果再用节省下来的50个小时做出100的利润,那么利润就可以达到200。也就是说,通过单位时间附加价值这个指标,就可以看出剩余产能是多少,经营效率怎样,而且它是一个公平评价指标。